Skip to main content

針灸壓痛點配合手法治療媽媽手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8月2日
 
   

 

 

 

過度使用腕部容易發生「媽媽手」問題。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媽媽手也就是肌腱炎。主要因過度使用腕部,導致肌腱長期與腱鞘摩擦而引起發炎。除了常見於家庭主婦,電腦族或者激烈運動受傷也會發生。急性發作,可見局部腫脹疼痛,橈骨莖突附近有明顯隆起。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媽媽手在西醫學上的名詞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多由於腕部過勞和運動,使肌腱在腱鞘隧道中頻繁活動,長期磨損,以及寒涼刺激,使肌腱與腱鞘發生炎性病變、水腫,久之腱鞘機化,腱壁肥厚,管腔狹窄,肌腱腫脹變粗所致。會引起腱鞘水腫增厚,隆起及壓痛,經常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抱小孩、打掃、洗衣誘發。

陳醫師表示,不過,臨床上常見卻未必只有在婦女身上出現,男性也會發生,通常是電腦族或者激烈運動受傷的患者。而女性也未必在抱小孩後,如平常過度使用並未治療,懷孕期就會出現,而產後擠奶的動作更是加速發作的刺激因子。因此,多建議產婦產後採用電動吸奶器,若是擠不乾淨再配合手擠,以避免媽媽手的產生。

通常初期症狀明顯,多為急性發作,局部腫脹疼痛,橈骨莖突附近有明顯隆起。有時有熱感及壓痛,重者影響睡眠,有時疼痛向手部或前背部放射,拇指外展、背伸運動無力。

媽媽手病程較長者治療較困難。陳萍和醫師表示,治療可配合穴道針灸,外敷消炎止痛方。如病期較長者,通常可觸摸到腱鞘肥厚感或結節樣硬塊,拇指及腕部活動受限。此時治療困難,通常只能緩解症狀,也可在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

陳萍和表示,媽媽手的中醫治療可選擇針灸,包括針對壓痛點天應穴、陽谿穴(手背朝上,伸開拇食二指,蹺起拇指,在第一掌骨之後,兩肌腱之間陷凹處)、太淵穴(手腕橫紋以上、拇指大魚際以下可感到脈搏跳動處)、列缺穴(伸出大母指、食指,交叉在虎口,食指所到處)、合谷(虎口處)等穴道。配合手法治療,還有可用局部外敷金黃膏,幫助消炎止痛。

醫師指出,內服藥方部分,可選用正骨紫金丹、疏經活血湯類,屬於幫助活血化瘀的藥方服用。而女性產後為了避免哺乳時藥物干擾嬰兒發育,通常只建議外用治療配合局部護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