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治「過動」用藥非唯一,「陪伴」度狂飆期

發表於
   資料來源:TVBS
   記者:
   日期:102年07月01日
 
   

 

 

 

前國內過動症患者,根據醫師統計,盛行率約9%,算下來平均1個班級有4名兒童是過動症,而經過醫師評估後,多數會開立藥物「利他能」,這是一種中樞神經活化劑,幫助病患增加注意力,不過部分患者會有食慾差、噁心、興奮睡不著等副作用,藥物雖然有所幫助,不過醫師指出還是得有行為治療,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效果,像是有位楊同學,高二才被診斷是過動症,但單純的藥物,無法制約偏差的行為,家人也要跟著上課、學習相處模式。

馬偕精神科醫師臧汝芬:「對你有幫助。」

醫師叮嚀後,高二的楊同學準備出院,理著小平頭的他,今年過年被診斷是過動症,過動症患者楊同學:「我不想被修正,別人給我建議,或是怎樣,認為我怎麼樣,我都可能會覺得,讓我不高興。」

不想被約束,楊同學上課不專心,脾氣暴躁,動不動與人起紛爭,課堂上超過1/2時間,不是望著窗外就是發呆,成績也一落千丈,從名列前茅落到後段,也因為對課業沒興趣,而迷上線上遊戲,網路成癮,楊同學:「以前沉迷很嚴重,假日就是玩5到6(小時)。」

一般診斷出過動症,醫師就會開藥,而大多數病患都會服用「利他能」,這是一種中樞神經活化劑,作用是在鎮定、專心,但對楊同學而言,藥物改善注意力,行為部分還得靠行為治療,過動症患者楊同學媽媽:「他比較煩燥的時候,就鼓勵他去運動。」

而服用藥物也得面臨副作用,像是睡前吃,恐怕會興奮睡不著,而有25%的病患服用後,會有食慾下降、噁心、腹痛等,而如果過度依賴也可能出現幻覺,最好是得搭配行為治療,雙管齊下,醫師臨床也曾碰過不吃藥的患者,相較之下家人得花相當大的努力,除了大量運動,長時間陪伴,親子教育改善以及老師的協助,過動兒不被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