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治關節炎須活血化瘀、溫經、驅濕散寒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
   日期:6月21日
 
   

 

 

 

關節炎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有助於避免病情發生惡化。中醫師陳良杰表示,中醫認為,治療這種病症可以辨證施治,除了內服中藥之外,還可以配合推拿、針灸、外用中藥、中藥薰蒸等療法來提高治療的作用。

陳醫師指出,患者屬氣滯血瘀者,通常見於早期關節炎,常有外傷史、局部痠痛、痛有定處、有麻木感、同一姿勢保持過久則導致症狀加重、關節僵硬、活動不方便 等症狀,像這種情況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病久氣虛、血行不暢者酌加黃耆來達到益氣的作用;疼痛較劇烈時酌加乳香、沒藥來起到活血定痛的效果。

陳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患者屬寒濕侵襲者,通常見於早期或中期的關節炎,患者大多有受到寒濕侵襲的病史,自覺發涼但得溫時則減緩,通常病情發作時會導致活動 受限,治宜溫經活絡,袪濕散寒。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來達到袪寒的作用;濕邪偏重者酌加地黃、蒼朮、薏苡仁來起到袪濕的效果。

若患者屬肝腎不足者,通常見於中期或晚期的關節炎,患者常見關節痠痛、活動受限、病程纏綿、夜間疼痛加重、臉色無華等症狀,若患者偏於陰虛者,常伴有煩悶 焦躁、睡不著、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等症狀,若偏於陽虛者,則伴有精神萎靡、氣短乏力、手足冰冷、小便清長等症狀,治宜滋補肝腎、活血通絡。偏陰虛者酌加枸 杞、沙參以便益陰養腎;偏陽虛者酌加炮附子、桂枝以溫腎壯陽。

若患者屬濕熱下注者,通常見於急性發炎期關節炎,通常患者常有患處關節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吃力、小便較黃、舌紅、苔黃膩等症狀,治宜清熱利濕,溫經止痛。偏熱重者酌加黃柏、苦參以便清熱;偏濕重者酌加薏苡仁、秦艽以便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