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腸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更降低其工作效率,不論是男性、女性、年輕人或老年人都會受大腸激躁症所影響。在北美或歐洲等地,盛行率約10-15%,過去研 究也指出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在台灣盛行率約17-22%,然性別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生活壓力大的人,常會讓大腸激躁症找上門,大腸激躁症雖然是一種慢性且反覆性的胃腸功能障礙,但不會有體重減輕及其他併發症發生(例如:黑便、血便、感染 等問題),常見的症狀為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而胃食道逆流、吞嚥困難、間歇性消化不良、噁心及非心臟性胸痛等為較少發 生的症狀。目前大腸激躁診斷以Manning criteria和羅馬準則III(Rome III criteria)為判斷依據,治療主要針對病人症狀做適當處置,提升病人的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
病因學
大腸激躁症的病因學目前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學者推測可能與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腸胃蠕動性和滲透性改變、腸蠕動功能喪失、基因、腸發炎、腸感染等有關,另 外,對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或麵粉具敏感性的人,也是其中一種病因。過去研究顯示腸胃道佈滿血清素(Serotonin, 5-HT),主要的兩種類型為5-HT3和5-HT4,當腸道內血清素數值產生變動,不論增加或減少,均會直接影響腸道運動功能,使腸道蠕動變快或減慢, 另外,血清素也會增加腸道痛覺受器敏感性而造成腹痛症狀,也因此血清素的結抗劑或致效劑(Serotonin antagonist/agonist)成為大腸激躁症的藥物治療選擇之一。
診斷準則
大腸激躁症診斷主要以症狀為主,1978年發表的Manning criteria及2006年發表的羅馬準則III為目前主要兩大準則,內容如下:
1. Manning criteria
至少6個月發生慢性或反覆性腹痛,伴隨以下兩種或更多的情況:(1) 排便後腹痛緩解 (2) 腹痛伴隨排便次數頻繁 (3) 腹部腫脹 (4) 感覺糞便沒有排乾淨 (5) 糞便上有黏液。
2. Rome III criteria
每個月至少三天且連續三個月反覆性腹痛,伴隨以下兩種或更多情況:(1) 排便後腹痛緩解 (2) 排便習慣的改變 (3) 糞便形狀改變。
治療準則
大腸激躁症不會立即影響到生命危險,治療目標主要在減輕症狀及提高生活品質,可從非藥物治療開始著手。非藥物治療主要分成三方面:規律運動、飲食習慣改變 及壓力獲得調適,並衛教病人從生活習慣改變來減輕大腸激躁症的症狀,若無明顯效果,有時也會合併藥物治療來緩解病人的主訴症狀。藥物治療上,根據羅馬準則 III依據排便型態的不同分成四種類型:便秘型(IBS-C)、腹瀉型(IBS-D)、混和型(IBS-M)及其他型(IBS-U),相關治療建議分述如 下:
1. 非藥物治療
(1)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規律運動不僅可以增加代謝速率、增加心肺功能、及提升免疫力,更可以紓解生活壓力、消除疲勞及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2) 飲食習慣改變:均衡飲食、規律進食時間、攝取高纖維質的食材及喝足夠的水分可維持良好的腸道功能及減輕大腸激躁症的症狀,高纖維質的素材及足夠水分可以改 善腹瀉或便秘症狀。避免飲酒、咖啡、茶等含咖啡因及牛奶或乳醣製品,以減少腹瀉型大腸激躁症的症狀。
(3) 壓力調適:人們每天都會無形中產生很多恐懼、緊張、憂鬱及各種心理層面的問題,長時間下來就很容易引起腸道的問題,例如胃痛、消化不良、腸蠕動太快等,因 此壓力調適就變的重要了,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調整壓力的管道,找到減壓的管道,才可以降低大腸激躁症發生的機會。(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