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就醫「藥」自費,7成民眾願意

發表於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記者:沈雅雯
   日期:101年11月29日
 
   

 

 

 

根據國內一項調查指出,台灣各家醫院基於成本考量,經常捨棄原廠藥而改採購較便宜的學名藥。調查也發現,有4成的民眾會擔心,醫院換藥後效果會變差,如果是醫護人員,擔心的比例更是高達7成,因此,如果使用原廠藥需要自己負擔費用,有7成的民眾願意接受。

許多民眾就醫時都有類似經驗,明明健保有給付該項藥品或醫療器材,不過醫生卻告知,如果選擇自費的藥品效果可能會更好,讓民眾不禁困惑,是否越貴的越有效?根據新新聞週刊進行的「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發現,有高達7成的民眾願意自費購買藥品或醫材。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民眾應該破除「越貴越有效」的迷思,她強調,藥有沒有效、是否符合民眾需求最重要,貴不貴不是重點。

她認為,為讓民眾有信心,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應該做好學名藥的品質把關工作。滕西華說:『(原音)如果政府不靠藥品上市後的品質監測,也就是學名 藥和原廠藥有一些療效不相等的藥品,能夠透過上市後品監測讓它下架,那麼醫護人員跟民眾對學名藥的信心可能會崩壞。因此,如果有部分的學名藥確實在市場上 存在著它的療效、品質有問題,應該下架的話,FDA應該盡速做好這件事情。』

對此,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學名藥是在原廠藥專利過期後,由其他藥廠製造與原廠藥相同成分、劑量及劑型的藥品。為監控學名藥與原廠藥的療效,從2009年開始建置了「療效不等評估暨通報機制」,至今年9月,共收到337件通報案件,只有一件疑似案件,其他皆已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