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服抗憂鬱藥駕駛,增車禍風險

發表於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記者:
   日期:101年09月24日
 
   

 

 

 

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服用抗憂鬱藥物會增加車禍肇事風險;研究團隊建議,服藥病患千萬別單獨開車上路,醫師開立處方也應善盡告知義務。

國衛院副研究員蔡慧如與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分析近十年健保資料發現,除了服用抗憂鬱藥物,包含抗精神病藥物及安眠藥,都容易增加交通事故風險。

研究團隊比較五千一百八十三名服藥民眾,與三萬一百九十三位未服藥民眾後發現,過去一個月曾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民眾,發生車禍風險,是未服藥民眾的一點七三倍。服用抗精神病及安眠藥的車禍風險,也同樣超過一倍。

除了是否曾服藥外,研究團隊也發現,藥物服用劑量愈高,發生交通事故風險甚至高達兩倍。蔡慧如說,研究沒有區分肇事或受害者,但整體而言,無論一個月內、一周內或一天內曾服藥的病患,發生車禍的風險都顯著提升。

蔡慧如表示,經濟不景氣,憂鬱與失眠的求診民眾明顯增加,國際上雖然已注意服用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但台灣卻缺乏資料佐證;這次大規模研究,提供相關單位參考,除酒駕肇事外,別讓「藥駕」也成為交通事故的潛在因素。

由於僅分析因車禍入院治療的傷患,未能掌握未入院的傷患,蔡慧如說,「統計數據可能低估」,換句話說,服用藥物發生車禍的風險可能更高。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何俊憲說,治療精神疾病的鎮靜劑,會造成肌肉放鬆、神經反應遲鈍,確實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他說,醫師開立藥物,會配合病情,選擇適當劑量,害怕的是病患久未回診,劑量無法配合病情,可能導致病患過度亢奮或鎮靜。

儘管如此,研究團隊仍建議憂鬱及失眠患者定期服藥。蔡慧如說,研究發現藥駕與交通事故相關,正好提醒醫師記得提醒病患用藥安全,患者也應諮詢醫師藥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