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錦囊》痺證病機為外邪滯阻筋脈、關節不通則痛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
   日期:101年08月27日
 
   

 

 

 

傳統中醫有所謂「痺證」,指的是外邪侵犯人體後造成氣血不通順的情形。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認為,痺證的病機跟外邪有關,也就是外在邪氣滯留在身體的筋脈、關節、肌肉等地方,以致於造成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順,進而導致不通則痛。

張盈瀅醫師指出,痺證可發生於任何的年齡層,患者通常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肢體關節或肌肉產生疼痛,屈伸的時候往往不順,或是疼痛游走不定,或是關節劇痛、腫大、變形等,病情輕重常常跟身體過度勞累、氣候寒冷、天氣潮濕等異常變化因素有關。

張盈瀅一步指出,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致痺,風邪較強者為行痺,痺痛經常游走不定;如果是寒邪較強者為痛痺,痛勢較嚴重且痛有定處,遇寒時病情可能會加重;如果是濕邪較強者為著痺,關節往往痠痛、重著、漫腫等,也有中醫認為,熱邪也會致痺。

在臨床表現上,有些患者的症狀經常反覆發作,造成患者的困擾,而且病情拖得愈久愈不容易治療。痺證跟西醫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纖維炎、痛風、增生性骨關節炎等都有相關性。

痺證拖得愈久,對患者愈不利。張盈瀅表示,痺證大致可分成風寒濕痺、風濕熱痺、痰瘀痺阻、肝腎兩虛四型。風寒濕痺又可分為行痺、痛痺、著痺三型,行痺患者 通常會有肢體關節或肌肉疼痛痠楚難當,且屈伸活動不利,可涉及肢體多個關節,疼痛呈游走性特性,治宜去風通絡,散寒除濕;痛痺患者通常會有肢體關節疼痛 感,且有疼痛較劇烈的情形,但痛的部位固定,遇寒則加重,得熱則趨緩,治宜散寒通絡,去風除濕。

著痺患者常有關節或肌肉痠痛難當或腫脹等情形,治宜除濕通絡,去風散寒。臨証時,可根據感受外邪偏盛情形的不同,隨證加減使用的中藥材。

風濕熱痺者通常會有游走性關節疼痛,活動時會出現不順、不方便,患處常灼熱紅腫但痛不可觸,得冷時則症狀舒緩,可能出現皮下結節或紅斑,治宜清熱通絡,去風除濕。

痰瘀痺阻日久,通常會有肌肉關節刺痛,痛時固定不移,或是關節肌膚呈現紫暗、腫脹等症狀,或是關節僵硬變形,活動不順利,可能帶有硬結、瘀斑,治宜化痰行瘀,蠲痺通絡。

肝腎兩虛者痺證已日久不癒,通常會有關節屈伸不順利、肌肉消瘦、腰膝痠軟等症狀,治宜培補肝腎,舒筋止痛。痺證拖久後,病情往往纏綿難以痊癒,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