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醫師開講》三伏灸療調理過敏體質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作者:彭玉崎 醫師
   日期:101年07月20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時間在小暑和立秋二個節氣之中。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夏至以後,7月到8月間的三伏天,即「初伏」、「中伏」與「末伏」這段期間,自然界天氣炎熱,也是人體陽氣旺盛、最具抵抗力的時候。

「三伏天灸療」最早記載於清初名醫張璐所著的《張氏醫通》。“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在 炎炎夏日裡暑邪會逐漸的深伏於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發生疾病。

中醫古代書籍有記載「冬病夏治」的原理,即在沒有寒冷氣候的刺激之下,利用具有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等作用的中藥製作成藥膏,對患有呼吸道疾病病患身上的特定穴位進行貼敷治療,能激發人體的免疫力,調整五臟六腑功能,進而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一般在臨床上對三伏天穴位敷貼治療反應良好者多屬於虛寒證型的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虛弱型的過敏性鼻炎等,這些病患的共同特徵是平常怕吹風、怕冷、容易流汗感冒,

屬於中醫「陽虛」類的證型。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時,是根據不同的伏日,將適量的灸療藥膏貼在不同的特定穴位。一般主要藥物成份為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 遂、艾葉、生薑等,貼敷的穴位為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膏肓、脾俞及腎俞等。一般建議接受三伏天灸療的病患應連續貼敷3年,以獲得完整的治療效果。

但是三伏天灸療法其實並非人人適合,而選用的穴位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有少部分的人對貼布、藥材過敏,或體質與藥性不合,反而引起失眠、便秘、長青春痘、嘴破等上火症狀。

除此之外,孕婦、嚴重心肺功能不足、有發燒和咽喉痛、或短時間敷貼即會皮膚過敏的病患,也都不適用於這種療法,建議還是由中醫師正確辨症後,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