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水濕盛,中醫多以利水滲濕藥治療。中醫師陳俊明指出,水濕過盛造成許多疾病,如果病人出現這類體質表現,可選用利水滲濕藥方或酌加利水藥。
中醫有許多較溫和的利濕藥可排除多餘水分,不會造成鈉鉀離子不平衡。醫師指出,例如車前子能「滲膀胱溼熱」;「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利水而不 傷陰」;「明目通淋」,屬性味甘寒的利水通淋藥,經酒蒸搗餅培研,還能入滋補藥。;常用於改善泌尿系統疾病的「八正散」就含有車前子。
豬苓雖能利水,卻又不致使全身津液匱乏,民間常用的玉米鬚、白茅根等中藥都是利水,除濕熱的良藥。
在使用草藥茶包同時,還是要同時找醫師診斷、把脈。即使服用任何中藥,亦不宜過久、過量服用單味藥或一方到底,畢竟藥物都有偏性;由中醫把關,通常會控制病患的服藥量,並隨病情靈活調整。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虛熱的患者大都有午後潮熱的症狀。中醫師陳俊明指出,所謂虛熱即病人體質偏虛,精神不好,脈弱無力,但有熱象,午後容易發熱,手心腳心,胸口也常有發熱的感覺;但與精神亢奮,脈跳較強的實熱不同。
陳俊明指出,體質偏虛又發熱即是虛。中醫認為虛熱與人體水分、津液異常消耗有關,長期不正常作息、飲食,甚至氣候皆是因素。人體水液、津液本來可以中和人體的內熱,但因飲食與作息因素,大幅不正常消耗,長久下去就會產生不正常熱感,陰虛的人不健壯,卻常感受道異常的熱。
這類患者也常見午後潮熱感,藥膳茶飲可使滋陰除熱的藥材,少喝溫補藥。醫師並表示,若只是初期虛熱現象可透過飲食、運動改善,但如果影響到生活作息,找醫師開處方,效果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