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錦囊》火毒致化膿汗腺炎型分風火熱毒、肝脾鬱火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
   日期:101年06月11日
 
   

 

 

 

化膿性汗腺炎屬於化膿性皮膚病,病因較為複雜。新北市中醫師公會顧問陳坤地醫師表示,大部分因上肢皮膚破損又受到嚴重細菌感染,或有瘡瘍等感染病灶所造成,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化膿性汗腺炎類似於中醫的腋癰,為毒邪循著經絡流竄,然後結於腋窩所致。

陳坤地醫師指出,有些患者可能本來就有肝脾血熱的體質,再加上忿怒情緒而造成氣鬱的現象,當氣盛化火、痰火蘊結就會形成這種病症,化膿性汗腺炎(腋癰)的特點是發病初期即有腋窩突然紅腫疼痛的現象,當然還會造成上肢活動受限的情形,也容易進入化膿期而癰破出膿,不過,因為瘡口位置偏高,容易引起膿瘍。

陳坤地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腋癰必須跟腋疽有所鑒別,以免造成民眾的誤解,以腋癰來說,腋癰發於腋窩內,在剛開始發病時患處會突然腫起,但是皮膚顏色沒有太大改變,患者可能會感到灼熱疼痛感,同側上肢將出現活動不順的情形,大多數患者伴有發燒、畏寒熱、胃口變差等症狀。

以腋疽來說,腋疽剛開始發病時會結塊,但是推病杜時是會動的,幾乎沒什麼疼痛,但是化膿時間較長,大概需要三個月,如果腋疽破了,流出來的膿水比較稀薄,而且夾帶有纖維狀的物質,收口也會比較緩慢,但是卻沒有明顯像發燒畏寒等全身性的癥狀。

化膿性汗腺炎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紅腫流膿,陳坤地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為火毒所造成,通常中醫分為風火熱毒、肝脾鬱火等類型加以治療,風火熱毒者應加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肝脾鬱火者應加以清肝解鬱,化毒消腫。

陳坤地醫師指出,風火熱毒型患者,發病初期多為挾風、風火相乘,所以腫熱痛來得又快又急,而且還可能會引起畏寒發燒、舌質紅、苔薄黃等症狀,脈象呈脈浮滑數,治宜使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方,處方成分包含金銀花、連翹、防風、天花粉、當歸尾、白芷、甘草、蒲公英、浙貝母、野菊花、牛蒡子、赤芍等中藥材。

若患處釀膿者,可酌加皂角刺,上肢活動不利者,可酌加桑枝、薑黃、木瓜等中藥材。

陳坤地醫師進一步指出,肝脾鬱火型患者,在鬱膿期多見肝脾鬱火上乘的情形,患處紅腫熱痛,疼痛時還可能牽引到脅肋,伴有身體發熱、口苦咽干、食慾不振、舌紅苔黃等症狀,脈象呈脈弦數,適合使用柴胡清肝湯加減方。

處方成分包含柴胡、黃芩、連翹、生梔子、赤芍、生甘草、牛蒡子、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等中藥材。若患處透膿者,可酌加皂角刺,上肢活動不利、痛引脅肋者,可酌加加絲瓜絡、竹茹、桑枝等中藥材。

病情到了斂瘡期,這時候要視患者的正氣來決定患處是否容易收口復原,治宜托裡益氣,去腐生肌,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方,處方成分包含人參、黃耆、川芎、熟地黃、甘草、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肉桂、生薑、大棗等中藥材。若患者畏寒者,可酌加炮附子、蜜制甘草、乾薑等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