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即使由專業醫師開立的慢性病或日常用藥,也隱藏著致命危機。遠離藥害,從了解藥物副作用開始。
近年來少用藥、為自己健康負責的觀念成為顯學,不過看著家人每天定時服用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藥物或其他慢性病處方藥,不禁令人思考,已經在服用的藥物能否停藥?如果不能停藥如何減少用藥?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簡淑真、新店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鍾明敏異口同聲指出,運動與健康飲食才是治療疾病最好的處方,用藥應視為輔助治療,只是大多數人無法落實健康生活管理,只好借助藥物。
藥害救濟基金會諮詢宣導組組長遲蘭慧呼應,血液檢查發現血脂超過標準值,應先從改變生活習慣或飲食控制做起,經過一~二個
月還是無法改善血脂數值,才開始透過藥物治療。 是藥三分毒 當心藥物致命風險
然而是藥三分毒,因藥性、患者體質及病情等差異,即使在合理用藥的情況下,仍可能發生無法預期的藥物反應,甚至導致病患嚴重殘疾或死亡。
根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佈八十八年至一○○年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統計,導致嚴重疾病有四四八件,名列藥害救濟給付最大宗,占總給付件數六十一%,給付金額則以死亡案件最高,總計一億八四四五萬元,占總給付金額七十四%。
遲蘭慧表示,八十九年藥害救濟法公布實施後,遵照醫藥專業人員指示或藥物標示正當使用合法藥品,卻發生嚴重副作用,在知道藥害發生的三年內,都可向藥害救濟基金會提出申請。目前藥害救濟僅適用西藥製劑,包括口服及外用藥,而中藥及醫療器材造成的傷害則不在救濟範圍。
皮膚過敏 最常見藥害
藥害的型態眾多,從藥害救濟給付案統計資料發現,八十八年到一○○年以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占率最高,達六十二%,其次是免疫系統疾患占十一%、肝膽疾患占十%,而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又以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最惡名昭彰。
遲蘭慧表示,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的初期症狀包括輕微皮疹、喉嚨痛、眼睛紅、發燒等,因此易被當作感冒處置。如果不停止用藥,接著可能會全身長滿水泡與紅疹,情況更惡化時,皮膚上的水泡會開始潰爛、呈現嗜睡的現象,還會有無法吞嚥、小便困難等狀況,甚至因為皮膚損傷面積太大而必須轉進燒燙傷中心的加護病房,更嚴重者則會導致死亡。
至於免疫系統疾患與肝膽疾患的藥害,遲蘭慧說,免疫系統疾患以過敏性休克最常見,主要是注射抗生素、顯影劑後,病患身體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而導致休克,而造成肝膽疾患不良反應者,通常發生在肺結核用藥,常見的案例是造成急性或猛爆性肝炎。
遲蘭慧建議,如果醫師開立新的藥物,服藥後出現皮膚紅疹或疑似感冒症狀時,最好詢問藥師或回診由開立處方藥的醫師評估是否為藥物副作用。
遠離藥害 醫師與病患溝通不能少
每種藥物有相對應的適應症也有副作用,如何才能遠離藥害?
簡淑真指出,遠離藥害可從注意藥袋、用藥紀錄、善用網路系統做起。目前大型醫院都是採取一藥一袋的方式,每個藥袋都有完整的適應症與副作用資訊,如果是慢性病用藥還有完整的用藥紀錄。此外,有些醫院還提供電腦查詢,讓患者了解過去一年在該院的領藥紀錄。
鍾明敏表示,長期用藥的病患,如果沒有按時服藥、定期回診,醫師將無法知道肝、腎功能的變化,也無從得知劑量是否需調整,病患就有可能因錯誤的藥量而產生副作用。
簡淑真也表示,醫病之間的良好溝通,包括病患清楚告知是否完全遵守醫囑用藥,還是會針對症狀自行加減藥,或常常忘記吃藥等,都能幫助醫師在開藥時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此外,簡淑真強調,長期用藥的過程中,難免有突發病症,或者親朋好友推薦保健食品,這些變數都有可能會影響用藥後的身體反應,因此要與醫師、藥師多溝通,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互斥或不良的交互作用。 健保十大用藥 三高用藥占八項
九十八年健保申報金額前十名藥物中,以三高用藥居多,掌握這些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就能讓多數病患遠離藥害。
簡淑真說,十大用藥有三項與治療高血壓有關,包括第一名的脈優、第三名的可得安穩與第十名的可悅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藥品成份相同但因廠牌不同中文名也不同。而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患者,要多留意腎功能變化,當有小便減少、早上起床時下肢水腫、久坐按壓下肢發現肌肉沒有彈性等,都要向醫師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