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錦囊》皮膚乾燥搔癢症,多因氣血不足、外邪侵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00年12月27日
 
   

 

 

 

皮膚乾燥搔癢症可能造成苔蘚等損害。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皮膚乾燥搔癢症由於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損害。中醫歸屬為「癢風」、「風搔癢」範疇,多因氣血不和誘發;常見於老年人或者病久患者,季節過敏性患者。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皮膚乾燥搔癢症可能因內分泌失調相關問題誘發,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功能減退、皮膚乾燥、退化性萎縮等因素有關。另外,如貧血、肝膽疾病、習慣性便秘等,也可能誘發皮膚乾燥搔癢。中醫認為,此症病機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多與臟腑氣血有關,外因常與風、濕、熱等相聯。肌膚「氣血不和」是癢產生的病理基礎。

醫師表示,老年人氣血虛弱,精血不足,血虛生風,風勝則燥,燥則易造成肌膚失養,血虛生風而發癢;或年老體衰,肝腎陰虧,精血無以充養肌膚,陰虛血燥風動而發癢;還有,日常飲食不節,吃太多辛辣油膩、酒類,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也可能鬱於皮膚腠理而發癢;又常因外在風寒、濕熱之邪,影響皮膚疏泄,而導致搔癢不止。

皮膚乾燥搔癢症治療,從補肝腎、潤膚著手。中醫師陳萍和表示,此症治療上,一般來說,局限性搔癢以外治為主,而全身性搔癢則重在內治。治療主要以滋補肝腎、養血潤膚止癢為原則。

陳萍和表示,皮膚乾燥搔癢症發病原因比較複雜,臨床上常見年長患者氣血不足,血不榮養肌膚,或外邪侵襲肌膚。中醫強調「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原理,治療應從風、血著手,多側重於血。因此以滋補肝腎、養血潤膚止癢為原則,可採用祛風;除濕;清熱之法。

陳醫師表示,臨床上,養血潤燥多採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增液湯等方及阿膠首烏胡麻仁等藥。而滋補肝腎多採用六味地黃湯龜板知母枸杞子肉蓯蓉淫羊藿菟絲子等藥。而祛風止癢多採用白蒺藜防風荊芥蟬蛻等。清熱利濕多採用苦參白蘚皮蛇床子地膚子黃柏等。

但忌用大量祛風和苦燥品,以免更傷營血。同時據「久病入絡」理論,對於久病不癒者,可加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如雞血藤丹參赤芍丹皮紅花茜草皂角刺等。

皮膚乾燥搔癢症易復發,日常保健應配合注意。陳萍和表示,原則上,病情較輕者,使用成藥、外用藥比較簡便,對改善症狀有一定療效。而內服中藥則可根據辨證體質,結合個別特點,從整體上做針對性的治療。通常病情較重者,可考慮採內外合治。

陳萍和表示,如果是因為相關內科疾病引起,應及時對症治療。此外,洗澡時不宜用過熱的熱水、或以鹽水燙洗。平常應保持情緒穩定,飲食多清淡、多菜,保持排便通暢;內衣應選柔軟寬鬆的棉織品;避免接觸各種化學物品。

醫師指出,此正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也可考慮採用中西結合療法,急性期中西合用,配合外用藥,以提高療效;緩解期則可繼續服用中藥,以起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