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 五味子與烏梅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52期)
   記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局 陳婉宜 藥師
   日期:
 
   

 

 

 

 

五味子烏梅同屬於收斂固澀藥,一般具有歛汗、止瀉、縮尿、止咳等作用。可用於因體虛精氣耗散引起的自汗、盜汗、久瀉、遺精、遺尿、頻尿、久咳、帶下等症。1兩者雖屬同類藥而有相類似作用但也有些許不同,因此就各方面敘述兩者異同如下。

五味子首載於《神農本草經》上品。為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主產於東北;後者習稱「南五味子」,主產於西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味 酸,性溫。歸肺、心、腎經。1, 2, 3

所含有效成分有木脂酸類:五味子素(schis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sandrin)、新五味子素 (neoschisandrin)、五味子醇(schisandrol)、戈米辛(gomisin)等;揮發油類:枸櫞醛、αβ花柏烯 (αβchamigrene),另外含蘋果酸、枸櫞酸、原兒茶酸等。其中戈米辛及五味子素可抑制小動脈收縮而能降血壓, 五味子素還對呼吸有興奮作用、降低血清丙氨酸轉氨酵素、減少四氯化碳對肝的損傷,五味子醇B 有退熱作用,其他藥理作用還包括興奮中樞神經、鎮靜、鎮咳祛痰、強心、興奮子宮、抗胃潰瘍、促進消化、提高視力和聽力等。3

五味子的炮製方法為生用、酒製或經醋、蜜拌蒸曬乾用1,4。經醋拌蒸的五味子能增加其所含有機酸在水中的溶解度。4入補劑蜜炙,入止嗽藥則生用。五味子內服煎劑時每次3-9公克,研粉時每次3公克,飯後服用,每天3-4次;外用時炒焦研粉外敷或水煎液外洗。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發、胃酸過多者不宜用,有極少過敏病例。3

烏梅首載於本經中品、別錄。2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近成熟果實加工燻製品。主產於浙江、福建、雲南等地。夏季時採收,低溫烘到果肉呈黃褐色且皺皮,色變黑時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味酸,性 平。歸肝、脾、肺、大腸經。1, 3

所含有效成分有有機酸類:枸櫞酸(cit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5-羥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揮發性成分:苯甲醛(benzaldehyde)、 4-松油烯醇(terpinen-4-ol),另外含苦杏仁?(amygdalin)等。 其中5-羥甲基-2-糠醛有鈣離子拮抗作用,可抑制腸道痙攣,其他藥理作用還包括抗過敏、增強免疫、抗蛔蟲、抗病原菌、抗腫瘤等。3烏梅的炮製方法為生用 (醋拌蒸)、烏梅肉、烏梅炭。醋拌蒸可增加烏梅所含有機酸的水溶解度。4內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適量,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止瀉、止血 宜炒炭,生津、安蛔宜生用。1, 3有表邪或內有實熱積滯者均不宜服用。3

參考資料

1.唐德才等。中藥學。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P347-P350。
2.張賢哲。方藥臨床應用電腦分析資料庫(一)。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08;P958;P970。
3.謝文聰、童承福、郭昭麟。輕鬆認識中藥。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08:P213-P214;P249-P250。
4.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臺中:中國醫藥學院出版組,1984:P472-P474;P529-P532。
5.張樹生、王芝蘭。中藥臨床鑑用指迷。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P254-P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