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降血壓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

發表於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所屬醫院聯合藥訊(第九期)
   記者:衛生署金門醫院 許志成 藥師
   日期:
 
   

 

 

 

高血壓為國人常見之慢性病,是引起冠狀動脈事件、中風、心臟衰竭及週邊動脈疾病的主因,而多項研究結果均顯示,降血壓藥物可降低中風、心血管事件、心臟衰竭等原因所引起的死亡率。

降血壓藥物種類很多,主要有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收縮素接受器抑制劑 (ARB)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等。臨床上會依據患者狀況選用降血壓藥物,通常以低劑量開始,視情況逐漸調增劑量;患者若對某類降血壓藥物無反應或產生顯著不良反應,可停用並更換另一類藥物。

降血壓藥物的副作用與藥物種類、劑量、共病症及藥物交互作用等有關,而所有降血壓藥物均可能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暈眩及跌倒,因此剛開始服用或增加劑量時需格外小心觀察。使用利尿劑時要注意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尿酸及血中脂肪濃度上升,且排尿會增加,因此最好白天服用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易引起心跳降低、虛弱無力等副作用,且可能遮蔽低血糖反應,此類藥物可能產生支氣管痙攣,不宜用在有氣喘、週邊血管阻塞疾病患者ACEI能引起乾咳、過敏現象,要注意高血鉀症及懷孕婦女不可使用ARB咳嗽副作用較少,同樣要注意高血鉀症,及懷孕婦女不可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易發生週邊下肢水腫、臉部潮紅,可能伴隨便秘與腹瀉等症狀。

雖然降血壓藥物有其副作用,但上市前均通過嚴格的安全性試驗,副作用多屬輕微,鮮少有嚴重的不良反應,服藥後若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務必回診,以便調整藥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降血壓藥物組合方為上策。除此之外,高血壓患者務必遵從醫囑規律服藥、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如飲食、運動等)、自行監測血壓及定期回診追蹤,以達到最有效的血壓控制及將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