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眾擔心補品的燥熱,中醫師鄭歲宗在一場講座中指出,補品中可放入帶甘甜味道,有滋潤效果的玉竹,有助調和燥性。
很多補品強調補氣補血,中醫師鄭歲宗表示,如果擔心上火,不妨放一些玉竹、麥冬,天冬一起煮。每種虛性體質適合的藥膳或藥材都不同,欲藉中藥調理易上火的虛性體質,醫師指出,以玉竹、沙參、麥冬、五味子、石斛、蘆竹根、旱蓮草等中藥治療,可益氣養陰。
對因氣陰不足導致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口渴多汗、久咳少痰,這類藥材也有幫助。舌紅少苔、脈細數、失眠多夢的現象,中醫歸為陰虛。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的肝病患者或一般民眾容易出現類似的困擾。
從脈象上來看,醫師指出,這類患者脈弦而細數,且容易心煩難入睡。常會有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腰膝痠軟。如果還伴有五心煩熱(如胸口及手足心煩熱),中醫傳統治療常用六味地黃丸為主方。基本上,舌紅少苔、脈像呈現細數、失眠多夢的現象,在中醫視為「肝腎陰虛」體質。
鄭歲宗也指出,中醫認為手腳心發熱、汗多、口乾舌燥、舌色紅、舌苔少,體虛有熱的民眾不宜貿然服用大補性質的藥方;有些補品使用肉桂做為材料,擔心燥熱的人不妨以桂枝代替。
屬虛弱、虛寒體質,一些傳統中藥具有氣血雙補的作用,對形體瘦弱、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氣血不足的症狀尤適。其它如民間常用的十全大補湯的藥材包含黨參、炒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黃耆、枸杞子、肉桂、紅棗等。
傳統上也可用於氣血不足、久病體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病患,但體質燥熱者服用後反而容易感到不適。如果以桂枝等藥材替代肉桂,便較無燥熱的問題。
醫師表示,氣虛主要有疲倦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昡,心悸自汗等。血虛會出現面色萎黃,唇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健忘多夢,失眠,手足發麻,舌色淡等為主的症狀。陽虛則是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懶言,自汗小便清長等。
中醫師指出,傳統上,對於精神差,疲倦,面色稍差的民眾中醫以補氣補血為主。氣虛者可考慮以黃耆、人參、茯苓為主;補血藥則有當歸、熟地、雞血藤等;補腎陽藥則包含鹿茸、肉桂、附子等。不過個別民眾的體質與用藥選擇仍應由醫師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