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茵陳蒿湯與茵陳五苓散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40期)
   記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局 陳婉宜 藥師
   日期:
 
   

 

 

 

茵陳蒿湯出自於《傷寒論》,原書上之組成是茵陳蒿6兩、山梔子14枚、大黃2兩(去皮)2,方中重用茵陳蒿為君,以清熱利濕達到利膽的作用。以梔子為臣,可利膽、消炎、利尿(引濕熱由尿排出)而清利三焦濕熱,大黃為佐,可緩下(導瀉陽明腸胃瘀熱由大便排出)、消炎3,5,6。煎煮時用水1斗2升先煮茵陳,等水減為6升時再加入山梔子大黃一起煎煮到水剩3升,取藥液去渣,分3次服用。服藥後有利尿作用,尿呈皂莢汁狀,顏色紅色,經過一夜後因為黃從小便出,因此腹部會稍減小2,3,本方屬於清熱利濕藥3,主治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實滑數4。陰黃及濕重於熱者不宜用本方,孕婦慎用。現代臨床常用於急性肝炎、腎炎、口內炎、蕁麻疹、皮膚搔癢、齒齦炎等問題上5。

茵陳五苓散出自於《金匱要略》,原書上之組成是: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心)五分,以上幾味藥打成粉末混合均勻,空腹時米飲送服,一天服用三次6,方中茵陳蒿為君,可清熱利膽,五苓散為佐,可以利水、健脾祛濕、溫陽化氣。本方屬於利水滲濕藥,3主治濕熱黃疸,形寒發熱、食慾不振、大便溏瀉、小便不利者3,6。服藥期間忌辛辣香燥酒煙厚味。5現代臨床常用於肝炎、腎病變、腹水等問題之處方中5

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的組成均重用茵陳,因此兩方的共同作用為清濕熱、退黃疸7,是治療黃疸的首選藥物。雖然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均可用於治療黃疸,但茵陳蒿湯藉由清熱退黃治療濕熱黃疸屬於陽黃的症狀。黃疸屬於寒濕陰黃時則以本方去梔子大黃附子乾薑5茵陳四逆湯治療3。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則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利水滲濕3,或用茵陳五苓散4;熱重於濕,則加黃柏龍膽草等清熱祛濕,或梔子柏皮湯3。如果寒熱往來、頭痛、口苦,加柴胡黃芩;痛、脘腹脹滿者,加鬱金枳實;噁心嘔吐、食少納呆者,加竹茹神麴5茵陳五苓散藉由溫陽化濕治療濕熱黃疸屬於濕重於熱者。由《金匱要略》提到「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可知黃疸是由濕熱內蘊,膀胱氣化不利引起,所以治療黃疸要利小便,若沒有小便不利的症狀就不能用茵陳五苓散利尿退黃6

雖然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均可用於黃疸,但臨床應用時還是要辨證論治,依症狀給藥且隨證加減,所謂同病異治。不可只憑西醫檢查的結果開方,因為西醫檢驗所得的數據,並不是中醫所要尋找的主病因1。因此就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而言,濕熱俱盛、腹滿,屬於陽黃者可用茵陳蒿湯,濕熱內蘊發為黃疸、小便短赤,濕重於熱者,則用茵陳五苓散

參考資料

1.馬光亞:中醫如何診治肝病。台北,九思出版社,1998;P 155~156:P204
2.林輝鎮:傷寒論新解。臺北,益群書店,1986;P419~420
3.王綿之 許濟群:方劑學。臺北,知音出版社,1999 6月;P488~490: P507
4.宗全和:中醫方劑通釋。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P215~220
5.張賢哲張賢哲:方藥臨床應用電腦分析資料庫(一)。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08;P1565~1566
6.李克光、楊百茀:金匱要略。臺北,知音出版社,1999 3月;P446~448: P452~P453